当前位置: 首页>百家姓>纳姓
姓氏
性别
名字长度
定字

纳姓

纳姓的百家姓排名

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
最新5772018年2014年
2013年2007年2006年
1995年1987年1982年
明朝元朝宋朝
北宋

纳姓的起源和由来

纳姓纳姓起源一

源于回族,出自大蒙古汗国重臣怯烈亦·哈散纳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怯烈亦·哈散纳,是早期见于宋、元时期蒙古克烈部中的怯烈亦氏族回回人,也是大蒙古汗国初期的著名将领。蒙古克烈部与其他信奉萨满教的蒙古部落不同,部族民众尊奉的是大秦景教,该部落中既有蒙古族人,也有相当多的回回族人。

从宋孝宗赵昚(赵慎)淳熙六年~宋宁宗赵扩开禧二年(公元1179~1206年),成吉思汗在蒙古高原发动了统一蒙古诸部的一系列战争,在宋嘉泰三年(公元1203年)春季,成吉思汗在合兰真沙陀之地(今内蒙古锡林郭勒乌珠穆沁旗)被克烈亦惕部首领王罕·脱里之子桑昆率大军突然包围,寡不敌众下遭到惨败,但怯烈亦·哈散纳一直跟随成吉思汗,到最后只剩下十九人。成吉思汗命怯烈亦·哈散纳和其他人一起与自己同饮班朱尼河(今克鲁伦河)之水,且发誓:“与我共饮此水者,世为我用!”到了秋季,铁木真探知了王罕·脱里所部的虚实,在其举行宴会的时候也突然包围了王罕·脱里的营帐,经过三昼夜的激战,彻底击溃了克烈亦惕部主力,部众全都成了成吉思汗的俘虏。王罕·脱里逃入乃蛮部地界,却被哨兵杀死,其子桑昆逃到西夏国,结果被当地人驱走,又逃到苦叉(今新疆库车)时被当地土酋杀死。消灭克烈亦惕部,是成吉思汗在草原部落争战中取得的最大胜利,此后的统一战争都比较顺利。其后,怯烈亦·哈散纳负责掌管阿儿浑军(回回军),在南宋嘉定十二年~宝庆元年(成吉思汗十四~二十年,公元1219~1225年)期间跟随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,战争中连克薛迷则干(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)、不花剌(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)等城池。

大蒙古汗国木亦坚汗孛儿只斤·窝阔台执政时期(公元1229~1241年),怯烈亦·哈散纳继续统领阿儿浑军以及回回人工匠三千户,驻于寻麻林(今河北张家口洗马林堡),专职设局织造西锦。至大蒙古汗国库裕克汗孛儿只斤·贵由执政时期(公元1246~1249年),库裕克汗仍命其统领阿儿浑军,并授予平阳、太原两路达鲁花赤,兼管诸色人种的工匠。在怯烈亦·哈散纳病逝之后,其子怯烈亦·捏古伯袭其职,曾跟随大蒙古汗国蒙哥汗孛儿只斤·蒙哥攻克钓鱼山(今江苏溧阳太公山),有功,后亦病逝,由其子怯烈亦·撒的迷失袭其职。怯烈亦·撒的迷失逝世后,其子怯烈亦·木八剌袭职,晋升贵赤卫千户(宿卫禁军统领之一),迁至西域亲军副都指挥使,元大德元年(公元1297年)逝世,其弟怯烈亦·秃满答袭职,再后由怯烈亦·哈剌章袭职。

在怯烈亦·哈散纳的后裔子孙中,多有在明朝时期以先祖名字的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者,称撒氏、哈氏、散氏、纳氏、那氏等,皆世代相传至今。

纳姓纳姓起源二

南宋宁宗赵扩嘉定十四年(大蒙古汗国成吉思汗十六年,公元1221年),成吉思汗(元太祖)孛儿只斤·铁木真率部西征,蒙古军占领了布哈拉(不花剌,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),回回人苦鲁马丁和他的儿子赛典赤·赡思丁·乌马尔(Sayyid Ajjal Shams al-Din Omar)率部族骑兵千人归顺,从此终生仕事元廷。相传,赛典赤·赡思丁·乌马尔是著名的穆斯林先知阿布·阿尔卡西姆·穆罕默德·本·阿卜杜拉·本·阿卜杜勒·穆台列卜·本·哈希姆(Abu al-Qasim Muhammad Ibn Abd Allah Ibn Abd al-Muttalib Ibn Hashim)的第三十一世孙,“赛典赤”(Sayyid)的阿拉伯文原意为“荣耀的圣裔”,即伟大的贵族;“赡思丁”(Ajjal Shams al-Din)的含义是“宗教的太阳”;“乌马尔”(Omar)的意思则是“长寿”。因赛典赤·赡思丁·乌马尔聪明英武,颇受成吉思汗的信赖和重用,任为帐前侍卫,跟随南征北战。到了大蒙古国木亦坚汗(元太宗)孛儿只斤·窝阔台、大蒙古国蒙哥汗(元宪宗)孛儿只斤·蒙哥执政时期,赛典赤·赡思丁·乌马尔出任陕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书省平章政事,后于南宋度宗赵禥咸淳十年(元世祖孛儿只斤·忽必烈至元十一年,公元1274年)出任云南省平章政事。赛典赤·赡思丁·乌马尔执政期间,兴屯田、修水利、置驿道、办教育,改革行政制度,繁荣经济,改善人民生活,功绩显赫,威望甚高,百姓们都自觉地为他树碑。在赛典赤·赡思丁·乌马尔逝世后,元世祖亲自宣布“赛典赤虽逝,德政尚存,敢有更易者诛之”。赛典赤·赡思丁·乌马尔有五子二十三孙,长子纳速拉丁(元朝云南省平章政事、陕西省平章政事)、次子哈散(元朝广东道宣慰使都元帅)、三子忽辛(元朝云南行省右丞、江西行省平章政事)、四子苫速丁兀默里(元朝云南省平章政事)、五子马速忽(元朝云南诸路行中书省平章政事)。赛典赤·赡思丁·乌马尔长子纳速拉丁·赡思丁的后裔子孙甚众,多以先祖名字的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,在方志《陕西通志》中记载:“元初,贵族纳速拉丁子孙甚多,分为纳、速、拉(喇)、丁四姓,居留各省。”其中纳氏在回族中被视为纳氏正宗,其同宗同源的还有剌氏、拉氏、喇氏、丁氏等,皆世代相传至今,主要分布在云南省。

回族纳氏族人大多尊奉赛典赤·赡思丁·乌马尔以及长子纳速拉丁·赡思丁为得姓始祖。

纳姓纳姓起源三

源于尹祁氏,出自远古尧帝时期官吏纳言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纳言,是远古尧帝时期一位专门执掌传达帝命之亲随之人,尧帝称之为纳言。在典籍《尚书·尧典》中记载:“……命汝作纳言,夙夜出纳联命。”这是史籍中第一次出现“纳言”这种人名或官称。“纳言”这种官职在两周、秦、汉、魏、晋时期一直沿用,有意思的是,在王莽的新朝时期,曾将大司农改为纳言,后在东汉时期又分开各称,自此“纳言”这种官职多由宦官担任,就是后世的传旨太监。一直到了隋朝时期,因要避隋文帝杨坚之字的音讳,曾一度将门下省的侍内(侍中)改称“纳言”。杨坚曾被北周宣帝宇文赟赐鲜卑姓氏为普六茹·那罗延。到了唐朝初期,尚沿用“纳言”之官称,后复改为“侍中”。

在纳言的后裔子孙中,即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,称纳言氏,后省文简改为单姓纳氏、言氏等,皆世代相传至今,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。汉族纳氏族人大多尊奉纳言为得姓始祖。

纳姓纳姓起源四

源于官位,出自春秋时期官吏纳人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纳人,是春秋时期周王室以及各诸侯国中的市官之一,主要掌管征税,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,与地方税官不同的是,纳人直接归大司徒管辖,负责向各诸侯征收国税,后在战国时期地位急剧下降,因为各大诸侯国已经根本不大理睬周王室了。这在典籍《礼·杂记》中有记载:“纳币一束。注:纳,征也。”

在纳人的后裔子孙中,即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,称纳人氏,后省文简改为单姓纳氏,世代相传至今,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。

纳姓纳姓起源五

源于官位,出自秦、汉时期官吏纳赀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纳赀,是秦、汉时期官吏选拔、取任制度之一,又称赀选。“赀选”的特点是:在秦朝时期,凡百姓纳粟千石,不论原来身世,即可拜爵一级;在西汉时期亦沿用此制,称入粟拜爵、入谷补官。这种情况多为国家财政困难时采用的一种权宜之计,因为,没有几个如此得官爵之人能够持任长久的。不过,到了东汉时期,中央王朝就开始公开卖官鬻爵。

“赀选”之官,贝统称为“纳赀”,煊赫一时,其后裔子孙中有以此为耀,以为姓氏者,称纳赀氏,后竟然由此诞生了一支纳氏、赀氏,皆世代相传至今。

纳姓纳姓起源六

源于蒙古族,出自元朝初期重臣巴邻·伯颜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据史籍《清朝通志·氏族略·附载蒙古八旗姓》记载:蒙古族巴邻氏,亦称巴林氏,源出元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丞相巴邻·伯颜的后裔,巴邻·伯颜,公元1236~1295年,他的曾祖父巴邻·失儿古额秃原来臣属于泰亦赤兀部,归附成吉思汗。他的祖父巴邻·阿拉黑、祖叔父巴邻·纳牙阿等人都是大蒙古汗国的开国元勋,曾分别担任千户长、中央万户长等高爵。他的父亲巴邻·晓古台和他本人则臣属于成吉思汗第四子孛儿只斤·托雷家族。由于巴邻·伯颜生长于伊儿汗国,以深略善断著称,所信奉的宗教与其他蒙古族部落不同,即不是萨满教、也不是伊斯兰教、更不是喇嘛教,而是也里可温教,即基督教。

宋理宗赵昀宝祐元年(元宪宗孛儿只斤·蒙哥三年,公元1253年),巴邻·伯颜跟随孛儿只斤·托雷之子伊儿汗孛儿只斤·旭烈兀西征。到了南宋度宗赵禥咸淳元年(元世祖孛儿只斤·忽必烈至元二年,公元1265年),巴邻·伯颜又受伊儿汗之命出使大汗廷(元朝)奏事,深得元世祖的赏识,被留作侍臣与谋国事,之后出任中书左丞相,后迁中书右丞。南宋咸淳六年(元至元七年,公元1270年),巴邻·伯颜改任同知枢密院事。到了南宋咸淳九年(元至元十年,公元1273年),元世祖任命他为征伐南宋军的最高统帅。南宋咸淳十年(元至元十一年,公元1274年),巴邻·伯颜复任左丞相,总兵分三路进攻南宋王朝,他与阿术统率中路大军,取鄂州、汉阳等地,之后沿长江东下,于南宋恭宗赵显德祐元年(元至元十二年,公元1275年)攻取黄州、蕲州、江州、安庆、池州等地,大败宋宰相贾似道亲率之军于丁家洲,收降太平州、滁州,再攻克建康(今江苏南京),寻进中书右丞相。当年农历11月,巴邻·伯颜分兵三路进军南宋王朝的京师临安(今浙江杭州),与右丞相阿塔海取中道,节制诸路大军并进。

南宋德祐二年(元至元十三年,公元1276年),巴邻·伯颜指挥元均攻陷临安,俘虏南宋端宗赵昰、谢太后等北还,取南宋境地三十七府、一百二十八州、七百余县。

南宋端宗赵昰景炎二年(元至元十四年,公元1277年),宗王孛儿只斤·昔里吉等叛执北平王孛儿只斤·那木罕,之后自阿力麻里(今新疆伊犁霍城)率叛军东犯和林(今蒙古国后杭爱省厄尔得尼召北部),巴邻·伯颜奉命率师北上,大败叛军于斡耳寒河(今蒙古国鄂尔浑河)。

元至元十八年(公元1281年),巴邻·伯颜从皇太子真金抚军漠北,益藤州四千丸百余户为食邑。

元至元二十二年(公元1285年),巴邻·伯颜代替宗王孛儿只斤·阿只吉总军西北。

元至元二十四年(公元1287年),巴邻·伯颜跟从元世祖孛儿只斤·忽必烈讨平叛王孛儿只斤·乃颜之乱。

元至元二十六年(公元1289年),巴邻·伯颜出任知枢密院事,分院于和林。

元至元二十九年(公元1292年),巴邻·伯颜以武力招降叛王孛儿只斤·明理铁木儿,屡败孛儿只斤·海都所统领的叛军。后来因遭朝臣谗陷,被罢职,居于大同(今山西大同)。

元至元三十一年(公元1294年),元世祖病逝,巴邻·伯颜受顾命拥戴孛儿只斤·铁穆耳即位,是为元成宗,复任知枢密院事。同年农历12月(公元1295年初)病逝。

元大德八年(公元1304年),元成宗追封巴邻·伯颜为淮安王。到了元至正四年(公元1344年),元顺帝孛儿只斤·妥镤贴睦尔再追封其为淮王,并撰有《丞相淮安忠武王碑》以志其功。巴邻·伯颜的后裔部族巴邻氏部落世居叶赫(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)、察哈尔(今河北张家口一带,包括河北、内蒙乌兰察布盟、锡林郭勒盟一部、山西部分地区)、巴林(今黑龙江伯力、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),或言以地为姓,或言内扎萨克以部为氏,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,满语为Barin Hala。

蒙古族、满族巴邻氏在明、清朝时期即多冠汉姓为纳氏、伯氏、潘氏、詹氏、白氏等,皆世代相传至今。

纳姓纳姓起源七

源于蒙古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据史籍《清朝通志·氏族略·蒙古八旗姓》、《清朝通志·氏族略·满洲八旗姓》记载:

⑴.蒙古族纳赖氏,世居吉林乌喇(今吉林永吉),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,满语为Narai Hala,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多为纳氏、那氏等。

⑵.蒙古族泰锡纳喇氏,世居扎鲁特(今内蒙古扎鲁特旗),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,满语为Taisinara Hala,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有纳氏、泰氏等。

⑶.蒙古族纳雅氏,源出元朝时期那雅勤部,以部为姓,世居扎鲁特(今内蒙古扎鲁特旗),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,满语为Naya Hala,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中有纳氏、那氏等。

⑷.蒙古族、满族叶赫氏,汉义“盔顶”,本为河流名称,蒙古酋长星根达尔汉灭扈伦纳喇部,兼并其民众,迁徙叶赫河岸为叶赫部,以部为氏,世居叶赫(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),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,满语为Yehe Hala。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纳氏、那氏、叶氏等。

⑸.蒙古族纳伊氏,世居呼伦贝尔(今内蒙古呼伦贝尔海拉尔南部),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,满语为Nayi Hala,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纳氏、伊氏等。

纳姓纳姓起源八

源于满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据史籍《清朝通志·氏族略·满洲八旗姓》、《黑龙江志稿》记载:

⑴.满族纳喇氏,亦称纳兰氏、那拉氏,是金国时期女真族“白号之姓”中皆封广平郡的第二大支系三十个姓氏之一,满语为Nara Hala。居于叶赫地区(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,分东、西两城,还包括张城、阿气兰、兀苏、吉当阿、呀哈、黑尔苏、阿敦、喀尔齐赉、俄吉岱等城池)的纳喇氏族人,始祖本是蒙古族人,原为蒙古土默特部落,后来吞灭了女真的纳喇部,占其领地,遂以“纳喇”为姓氏。该部后来举族迁至叶赫河岸(今吉林梨树叶赫满族镇),号称“叶赫国”,后人称该支纳喇氏为“叶赫那拉氏”。明朝初期的女真族主要分为若干大部:建州女真、海西女真、野人女真、东海女真等,叶赫部为海西女真的一部分。当时叶赫部的首领为叶赫那拉·金台什,继兄之后成为贝勒,其妹叶赫那拉·孟古,于明万历十六年(公元1588年)嫁给后金大汗佟·努尔哈赤,所生之子有赫赫有名的爱新觉罗·皇太极,即其后的清太宗。因而纳喇氏族与满清皇室有着密切的姻戚关系。但是,这并不能阻止佟·努尔哈赤为统一女真而进行的兼并战争,明万历四十七年(公元1619年),佟·努尔哈赤攻伐叶赫部,叶赫那拉·金台什战败后自焚未成,被绞杀,其子降,后授三等副将,其族世袭佐领,为后金政权及满清王朝屡立战功,被誉为“满洲八大贵族之一”。清朝中叶以后,纳喇氏、叶赫那拉氏部族中皆有冠汉姓为纳氏、那氏、叶氏、何氏、喇氏、拉氏、台氏、金氏等者,皆世代相传至今。

⑵.满族纳塔氏,满语为Nata Hala,源出金国时期女真“纳坦”,以姓为氏,世居尼马察(今中俄绥芬河流域及乌苏里江上游),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,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白氏、那氏、纳氏。

⑶.满族纳哈塔氏,亦称那哈密瓜塔氏,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纳合氏部落,满语为Nahata Hala,世居郭络罗沟(今内蒙古阿荣旗得力琪尔)、扎罗木得(今内蒙古呼伦贝尔海拉尔区扎罗木得镇)等地,后有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,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中有那氏、纳氏等。

⑷.满族伊克得里氏,满语为Ikderi Hala,世居黑龙江两岸,属于尼马察女真,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伊氏、纳氏。其纳氏鼻祖为伊克得里·昂古礼星古力,世居黑龙江尼玛察部,明朝初期被蒙古酋长星根达尔汉迁徙扈伦国时改姓为纳喇氏,六传至纳喇·旺机弩,筑城于辉发(今吉林柳河、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,桦甸、辉南一带),再传至纳喇·拜音达里,自立为贝勒,成为著名的扈伦四部之一。清朝中叶以后,该支纳喇氏族人中多有冠汉姓为纳氏、那氏、喇氏者,皆世代相传至今。

纳氏是一个多民族、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,但在近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,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七百九十六位。

回族纳氏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。云南通海回族纳氏多是赛典赤·赡思丁的后裔,主要居住在纳家营一带。近代曾出过首届“沙迦阿拉伯文化奖”获得者纳忠和《一千零一夜》的中文译者纳训等文化名人。纳氏后人秉承先辈遗志,尊师重教,捐资助学成风。改革开放以来,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,更加重视发展教育事业,取得了累累硕果,例如在2006年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,纳继峰、纳超洪、纳微分别收到了南京大学、暨南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的入学通知书,纳氏家族一年就出了三个博士研究生。

一、(納)nà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上海之松江,云南之泸水、邱北、河口、陇川、马关,山西之太原、大同,甘肃之酒泉、永登、舟曲,新疆之塔城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回、土、珞巴、傈僳、哈尼等多个民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,归“入声”部。其源不一:

1、《姓氏考略》据《姓苑》注云:“临湘有纳湖,本属纳氏。”此之纳氏,为姓书最先载者,所惜未道其详也。

2、回族之纳姓,则为元代著名政治家赛典赤·瞻思丁之子纳速刺丁之后,盖取其名之首音谐以汉字“纳”而为单姓,或改为“拉”、“剌”、“喇”、“丁”等姓。

3、土族之纳姓,则出自“纳速剌”。明洪武四年(公元1371年)“诺延”沙密率部降明,其子纳速刺,依汉习取“纳速刺”之首音谐以汉字“纳”而为姓;人称纳土司。

4、珞巴族之纳姓,本为部落名,以为姓。注(2)——(4)见《中国人的姓名》。明代有纳台,常德卫千户。

二、(納)

纳姓分布:云南通海河西纳家营、泸西、东川、昆明、双江、新疆呼图壁、台湾、台北、高雄、花莲、北京等地均有此姓。

纳姓起源:

1、见《姓苑》。

2、西夏人姓。

3、清时甘肃西宁县(即今青海西宁)土司,为纳沙密西番人,后以纳为氏,世居纳家庄。

4、元时赛典赤瞻思丁之子纳速剌丁官陕西行省平章政事,其后裔以其四字分别为姓。今回族纳氏出于其后。

5、土族姓。

纳姓名人:

纳台,明时四川什邡人,永乐中湖南常德卫千户。

郡望:临湘。

纳姓的历史名人

待更新